南京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科源自1915年成立的同濟醫工學堂機師科,1933年建同濟高工,1951年遷至南京,1980年更名為南京建筑工程學院,2001年與原南京化工大學合并組建南京工業大學后,原土木工程系更名為土木工程學院。
學院目前在校本科生1800余名,全日制研究生700余名。學院現有教職工103人,其中顧問及雙聘院士2人,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1人,國家級青年人才計劃入選者3人,江蘇省人才計劃入選者20人次,江蘇省土木工程教學名師3人,形成了老中青結合、學歷層次高、學緣結構和知識結構合理的師資隊伍。
土木工程學科于1996年獲批結構工程、巖土工程碩士學位點;2002年自主設置土木材料與工程博士點;2005年獲土木工程一級碩士點和巖土工程二級博士點;2009年獲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土木水利)專業學位碩士點;2009年獲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動站;2010年獲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學院擁有江蘇省土木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江蘇省土木工程與防災減災重點實驗室、江蘇省綠色高性能材料與結構工程實驗室、江蘇省綠色建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住建部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中建-南工智慧建造研究中心和南京江北新區建設研究院等大批教學、科研平臺。
學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教學工作中心地位不動搖,著力構筑并不斷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土木工程本科專業為首批江蘇省特色專業、首批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首批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首批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2019年全票通過第四次專業評估,2019年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近年來,獲得了包括國家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二等獎在內的多項獎勵。現有國家級規劃教材2部、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國家級特色案例庫建設課程1門、江蘇省青藍工程教學團隊1個、江蘇省優秀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各1部。學院高度重視國際教育合作,與美國密蘇里大學土木工程專業建設3+1+1項目,與愛爾蘭都柏林理工大學獲批教育部土木工程專業3+1合作辦學項目,與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合作共建“一帶一路”化工與建筑行業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開設全英文授課課程38門,現有來自10多個國家的海外留學生90余人。
學院堅持特色化、差異化綜合發展,以基礎理論研究為先導,密切結合國家重大建設工程,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形成了新材料結構及新型結構、結構抗震減震及綜合防護、城市基礎設施韌性技術、智慧建造與管理等特色方向。近五年獲得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在內的各類基金項目200余項,科研經費超億元;獲得了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江蘇省科學技術一等獎、二等獎,中國公路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成果一等獎、中國專利獎在內的多項獎勵;主編國家全文強制規范《木結構通用規范》等國家和省級標準30余項,參編重要標準15部。學院加強校企融合,推動政產學研深入合作,重視科研成果轉化,與中國建筑等行業龍頭企業和國家級南京江北新區等地方政府開展戰略合作,科技成果在昆明新國際機場航站樓、第十屆園博會木結構主展館、常泰長江大橋防船撞研究、南京博物院智慧運維等百余項重大工程中得到應用,為相關行業、區域工程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百年的辦學歷程中,學院向社會輸送了2萬余名畢業生,涌現出大批杰出校友如:中建集團董事長周乃翔,華潤集團董事長王祥明,武漢兩山醫院建設總指揮、中建三局董事長陳衛國,國家級人才計劃張建東等,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歡迎和高度評價。
學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永恒主題。圍繞學校“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創業型大學”的奮斗目標,立足江蘇、走向全國、對接世界,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全球土木工程建設,奮力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土木工程學院。
答在職研究生從獲得的證書情況主要分為兩類,雙證與單證,參加的考試自然也就不一樣。在職研究生雙證是指同時獲得學位證書與學歷證書,需要參加的考試是非全日制研究生,而單證是指獲得碩士學位證書,需要參加同等學力申碩和中外合作辦學碩士。
答以同等學力的方式報考在職研究生,是可以免試入學的,但卻是先讀后考,并不是完全不用考試。滿足院校條件便能讀課程研修班,但課程結束后,是要參加課程結業考試的,申碩獲得學位還要參加同等學力申碩考試。
答南京工業大學在職研究生是可以進行網上學習。學員當下可參加在職研究生網絡班進修。網絡班是網絡遠程授課的方式,學員能在校方指定的網站進行相關視頻課程學習,而且不限學習時間和地點,學習方式比較靈活。

微信公眾號

微信小程序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