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抗干擾全國重點實驗室,前身為通信抗干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是國家在“八五”期間建設的一批重點實驗室之一。1994年11月立項建設,1997年1月通過國家有關部門驗收,投入運行。2022年11月完成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優化評審,2023年1月獲批成為第一批重組建設的全國重點實驗室,更名為“通信抗干擾全國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以建設國際一流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目標,是在抗干擾通信、無線與移動通信等領域從事自主創新研究,培養高水平研究人才,開展高水平學術交流合作與科學實驗的國家級創新平臺。
實驗室現有教師過百人,教授(研究員)近50人,國家級高層次人才10余人,國家級科技創新團隊1個,省部級高層次人才20余人,電子科技大學“校百人”等校級人才計劃入選者10余人。
實驗室在校研究生培養規模700余人,其中博士生約130人,碩士生約570人。學生就業率95%以上,近半數研究生赴國家重點單位就業。畢業生專業知識扎實、綜合素質全面、責任擔當意識強,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認可,在業界享有較高聲譽。學生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逐年提升,在頂級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數量不斷增加,在“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研究生人工智能創新大賽等高水平賽場上,爭金奪銀,成績優異。
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為通信抗干擾技術、寬帶無線通信技術、編碼與通信安全、衛星通信、通信專用集成電路、智能網絡與機器學習等。
實驗室承擔各類應用基礎研究工作,實現了系列關鍵技術突破,有力支撐了我國多項重大工程建設任務,榮獲“國家某工程建設突出貢獻獎”。實驗室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獎勵4項,省部級獎勵30余項,發表論文超過3000篇,出版專著/教材/譯著/專刊等近50部,提交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提案20余項,授權發明專利750余項。
實驗室擁有世界一流的研究、設計、開發的實驗儀器設備和系統,已建成功能完整、性能先進的抗干擾通信與無線通信從器件到系統的科學研究和設備研發平臺,能夠支撐短波到太赫茲波的通信建模、仿真和實驗。
實驗室秉承“開放、協同、創新、共贏”的理念,廣泛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促進通信抗干擾和寬帶無線通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實驗室獲批“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先進無線通信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智能通信與網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實驗室與中航工業、中國電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華為、中興等行業頭部企業合作密切,共同承擔了國家和行業通信系統的研究、測試和驗證工作,解決了國家急需并推動無線移動通信行業產業發展。
答目前我們進行電子科技大學在職研究生的報考是有兩種方式的,而且通過這兩種教育方式我們可以獲得三種不同證書,這兩種方式分別是五月同等學歷申碩和一月聯考,可以獲得的證書有三種,分別是結業證書、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答在職考研是通過周末班、集中班和網絡班上課。周末班與集中班是面授,周末班在周六、日上課,集中班在國家法定節假日或者寒暑假期上課,網絡班上課時間和地點沒有限制,隨時隨地都能學習。
答報考在職研究生有同等學力申碩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兩種報考方式,兩種方式在畢業后都能獲得學位證。同等學力申碩:先學習,在考試,通過考試后,完成論文答辯就可獲得碩士學位。學習一般是2年的學制,答辯是1.5年的時間。如果一切順利3.5年即可拿到學位證。非全日制研究生:先考試,后學習,完成學習后,完成論文答辯可獲得碩士學位。在10月份報名,12月底考試,次年3、4月份復試,次年9月入學。學制一般也是2年,有1.5年的答辯時間,如果一切順利從報名到獲得證書需要4.5年。

微信公眾號

微信小程序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