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傳承】
西北師范大學借洋務興辦新學之潮,肇端于京師;在民族抗日救亡之際,輾轉于城固;因西北振學崇教之需,勃興于隴原。教育學院(教師培訓學院)是學校淵源久遠、學統深厚的教學單位之一,其名稱歷經京師大學堂“教育門目”課程、北京高等師范學校教育專攻科、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西北師范學院教育系、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師培訓學院)等多次變化,學科門類漸趨齊全,辦學水平不斷提升,至2016年,教育學科獲批甘肅省優勢學科。2019年,教育學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
【機構設置】
學院設有4個專業教學系:教育系、學前教育系、特殊教育系、教育管理系。設有9個教學研究所:教育科學研究所、語文教育研究所、數學教育研究所、英語教育研究所、文科綜合教育研究所、理科綜合教育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比較教育研究所、農村教育研究所。
學院現有1個國家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個省級科研平臺(甘肅省教育發展研究院、西部教師教育研究中心),1個省級高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特殊教育實驗教學中心)。
學院現有1個教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教育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教育博士專業學位授權學科,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課程與教學論),1個省級重點學科(教育學),有1 個國家級教學團隊(課程與教學論),3 個校級教學團隊。
【師資隊伍】
教育學院英才聚集,具有雄厚的師資力量。自建校始,先有李蒸、李建勛、胡國鈺、李秉德、楊少松、劉問岫、陳震東、王明昭、呂方、郭士豪、景時春、沈慶華、趙鳴九等老一輩學者篳路藍縷,開啟山林,奠定學科發展堅實基礎;又有胡德海、李定仁、萬明鋼、王嘉毅、王鑒等知名專家櫛風沐雨,薪火相傳,進一步推動學科快速發展,使教育學院成為西部乃至全國教育學科的人才高地。
學院現有教職工98名,其中專任教師84名。有博士生導師12人,碩士生導師46人;教授25人、副教授35人、講師19人、助教5人;博士56人,在讀博士6人。學院共有學生1990人,其中博士生63人,研究生1278人,本科生649人。
學院 80%的專任教師具有境外學習進修經歷。1 人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5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5人入選“甘肅省領軍人才”,4人入選甘肅省“飛天學者”特聘教授, 1 人入選甘肅省“隴原青年創新人才扶持計劃”,10人入選學校“青年教師教學科研之星資助計劃”。
【人才培養】
教育學院以“立德樹人”為靈魂,以培養具有人文情懷、國際視野、系統思維、創新能力和信息化素養,適應國家教育改革與發展需要的高層次研究型人才和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己任,引領與推動西北地區師范教育改革,為西北乃至全國培養了大批高水平的服務于民族地區和農村地區的教育專業人才。培養出了郭戈、田慧生、王嘉毅、曾天山、張鐵道等百余名教育界領軍人才和一大批教育事業骨干,特別是培養出了“長江學者”王鑒、全國第一個藏族教育學博士巴登尼瑪、全國第一個裕固族博士安雪慧。教育部有位前任領導曾言:“正是有了西北師范大學,我國現代師范教育向西推進了一千多公里;正是有了西北師范大學,我國優質教師培訓向西推進了一千多公里”。近五年來,學院培養本科、在職教育碩士和農村教育碩士2500多人,其中80%以上在民族、農村地區從教,深受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歡迎。
本科生培養
學院積極貫徹學校教師教育改革決定,主動應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挑戰,率先開展教師教育改革,整合教師教育資源,改革教育實習模式,形成了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新型教師培養模式。注重實踐環節和實習基地建設,與香港大學聯合開展“學生體驗學習課程”項目,實施在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學生訪學計劃。顯著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學院積極開展教師教育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在線課程資源的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建成適用、夠用、好用的教師教育在線混合式課程群,搭建了能夠滿足多樣化學習與教學需求、功能完善的信息化教學管理服務平臺,打造了具有西北師大特色的教師教育信息化課程與教學體系。2012年學前教育專業進入教育部卓越幼兒園教師培養計劃。
研究生培養
學院以教育學優勢學科建設為契機,堅持傳承教育學科優良傳統,堅持具有高尚學術情操、寬廣國際視野、深厚本土情懷、富有創新精神、出色實踐能力與科研潛力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加強導師遴選、培養與考核,制定二級教授領銜學位專業核心課程制度,加強方法論課程學習,拓展課程類型,實施“研究生學術月”“學生學術研究能力提升計劃”“海外研修計劃”“博士生學術沙龍”等計劃,穩步提升了研究生課程與教學質量。
【科學研究】
學院立足西北,站在學科前沿,圍繞國家教育發展戰略需要,建構現代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大力提高理論研究水平和實踐創新能力,進一步發揮教育理論研究高地、人才培養重鎮、政策咨詢智庫作用,為西北乃至全國教育事業發展培養高水平人才,引領與推進了西北基礎教育、農村教育、民族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逐漸凝練了教學基本理論與方法、民族教育理論與實踐、信息化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基本理論與方法、教師教育研究與實踐的特色與優勢,推出了一系列有特色、高水平、有影響的科研成果。學院教師主編的《教學論》《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基本原理》成為全國本科、碩士和博士生培養的經典教材。王鑒提出的“課堂志”研究范式拓展了教學論研究的方法論視閾,萬明鋼提出的“混合雙語教育模式”突破了傳統雙語教育模式的困境,被學術界高度認可。近十年來,學院出版學術著作15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1200余篇,承擔各級各類項目300余項,獲得科研經費1500余萬元。獲得國家級、省級獎90余項。
【社會服務】
學院是全國九十所具有“國培計劃”培訓資質的院校(機構)之一,其中初中語文、初中數學、培訓團隊、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等5門學科入選示范性集中培訓項目,8位教師入選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庫。2001年以來,學院承擔“國培計劃”示范性項目、中西部項目和幼師國培項目、各類國際合作交流培訓、省級骨干教師和校長培訓、地方政府委托培訓等類型培訓項目,完成了聯合國兒基會項目培訓、中歐項目培訓、中英普九項目培訓、田家炳基金會支持項目甘肅省市縣級教育局長和中小學(幼兒園)校園長培訓等項目,逐步在全國形成了獨具西北師范大學特色的教師培訓模式。截止2018年4月,共承擔各類培訓項目451期,培訓學員47840人次,為助推西北乃至全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教育學院始終以服務和發展西北邊疆民族教育為己任,對促進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改革做出了卓越貢獻。先后派出專業教師86人次,到新疆深入調研,設計方案巡回指導,為新疆支教作出了應有的努力;委派16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赴甘肅省14個市(州)農村中小學頂崗支教,有效緩解工學矛盾,促進了甘肅省農村教師專業發展。參加“甘肅省藏區教育發展攻堅計劃”,共組織249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到甘南藏區支教,,提升了民族地區教育質量。新華社《人民日報》《阿克蘇日報》等多家媒體對支教創新教學進行了追蹤報道,顯著提升了學院的影響力。
學院多位教師參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和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標準等國家重大政策文件的研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為國家民委、教育部及甘肅省政府提交咨詢報告37份,為甘肅省鄉村教師支持計劃、蘭州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等一系列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大智力支持。
皋蘭巍巍,大河湯湯。師大精神,其光永昌。教育學院全體師生在新的征途中,將繼承和發揚老一輩教育人優良的教育傳統和學術傳統,砥礪奮進,勇于擔當,為培養祖國需要的創新型人才,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應有的更大的貢獻。
答目前大部分學院在職研究生的學費都是需要學員一次性繳納的,但是也有個別學校支持分期付。
答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挺好的,考上證明自己能力強,畢業后含金量也高。西北師范大學在職研究生課程的授課老師是該校精心安排的,旨在提高每個學員的綜合能力。專業課程設置合理,符合教學的規律。經過授課老師整理的課程內容,可以降低學員的學習難度。所以該校課程的含金量不錯。
答西北師范大學在職研究生報考方式有同等學力申碩和一月聯考兩種。1、同等學力申碩畢業后可獲得碩士學位證書;2、一月聯考獲得在職研究生雙證即學歷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

微信公眾號

微信小程序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