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報
時間:2024-01-22 11:56:26
近日,中國科學報社和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共同主辦的科技成果對接發布會在煙臺舉辦。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污損重點實驗室主任段繼周、研究員田惠文出席活動,并做題為“海洋工程緩蝕新材料防腐關鍵技術與應用”的大會報告。

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報告顯示,我國每年海洋腐蝕總成本超過1.3萬億元,約占我國GDP總值的 1.1%。海工裝備90%以上是鋼結構和混凝土材料,每生產1噸鋼約排放1.83噸二氧化碳,每生產1噸混凝土排放1噸二氧化碳,因此,做好海洋防腐工作,遏制高碳排放材料消耗,對實現雙碳目標意義重大。
據了解,近年來,海洋所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侯保榮帶領下,依托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圍繞南海和深遠海域服役的極端腐蝕環境展開緩蝕材料創新和工程技術攻關。聚焦重大海工結構緩蝕防腐材料性能衰減、功能短板、機能欠缺三個卡脖子難題,團隊率先提出了通過低維石墨烯催化、二維水滑石靶向、三維金屬有機框架響應對緩蝕劑進行多維度集成負載,已形成氣、液、固三相態新材料,生態化、速效化、靶向化、機敏化四種新技術,為海洋工程量身定制高性能、多功能、強機能的成套化緩蝕防腐方案。
目前,該團隊與中交、中海油、中船重工、中核工業、中國兵工集團合作開展成果轉化與工程推廣。
對接活動上,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智能裝備制造四大領域的10個科技項目紛紛亮相,100余家研發機構、企業、投融資機構參加活動,尋覓技術流動、轉化合作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