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徐匯
時間:2024-01-31 14:10:58
戰火里的童年
李曉玉1933年出生于法國,父母都是旅法留學生。
父親李珩是中國第一代天文學家,先后擔任過徐家匯和佘山天文臺的臺長。母親羅玉君則是著名翻譯家,名著《紅與黑》就出自羅玉君女士的手筆。

1935年,年僅兩歲的李曉玉跟隨父母,踏上了回國之路,回國后便定居青島。然而安穩的日子并沒有過多久,1937年,李曉玉一家便開始了倉促的逃亡生涯。
“當時什么也沒準備,連家里的窗戶都來不及回去關。”李曉玉在回憶這段往事時說,“我媽媽就抱了兩包弟弟的尿布,一家人就上了火車。”
經過千難萬險,一路躲避轟炸和追擊,最終一家四口回到了祖籍四川成都,在那里安定下來。
“抗戰八年,我們一家人就住在當時聚集著五所大學的華西壩,在那里度過了我的小學和初中時光。”
1951年,受郭沫若的指派父親李珩到上海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的首任臺長,母親羅玉君被聘為華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李曉玉全家遷居上海。
同年7月,李曉玉考入上海醫學院,在校期間,她受到多位名家的親身傳授。她說:“在上海醫學院五年的課堂學習和臨床實習,除了了解醫學基礎和臨床治療的知識外,更鍛煉了我對事物的觀察、分析和處理的能力。”
在工作中,李曉玉堅持真理為先,不畏艱苦,從采購X光線機、微量血氧分析器、各種換能器和流量計做起,最終,憑借著對于探索醫學真相的執著,她在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后,終于創造性地將心導管技術成功地應用于狗的身上。
藥物研發尋真
20世紀70年代,上海發生了嚴重的肝炎,李曉玉臨危受命,接受了上海市下達的防治肝炎任務。
在治療中,李曉玉發現肝炎患者體內有個轉氨酶的指標非常高,而中藥中的五味子當中提取的一種物質叫五味子酯甲,能夠有效降低這個指標。
但后來李曉玉發現,患者在停用五味子酯甲后反彈明顯,通過研究。她發現這個物質的作用僅僅是抑制谷丙轉氨酶(ALT),治標不治本。
談及自己幾年的心血就此完全推翻,是否可惜時,李曉玉說,“這個沒有辦法,作為藥理學家,不僅要能夠創制新藥,更要創制真正能夠治病的藥。我們團隊后來又探索了新的方向和研究。”
在她看來,藥理的實驗研究不僅是一項科研工作,也同樣肩負著對患者的責任和使命。這不僅需要求真的執著,也需要求善的大愛。
1978年,李曉玉作為我國從事免疫藥理研究的創建人之一,在國內首先成立了免疫藥理實驗室,建立體內外一系列篩選方法和多種免疫缺陷動物模型,從我國傳統中草藥中尋找具有免疫調節活性的天然產物,有效地推動了這一學科的發展。她作為主要研究者之一,主持研發的云芝糖肽和牛膝多糖作為新藥上市,為大批患者帶來了福音。
退休生活歸真
退休以后李曉玉參與《中國藥理學報》的編輯工作,擔任常務副主編和顧問。
從事藥理研究幾十年,到現在她依然堅持到編輯部和年輕人討論,不停接觸新事物,讓自己的腦子不停轉。這讓她感到每天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
回顧來路,她為我國藥理研究填補了很多空白,探出了很多新路,也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但在李曉玉看來,“這僅僅只做了一點點開拓和鋪路的工作。”
作為早期歸僑,她見證了祖國從戰爭的廢墟里一步一步踏實行來,見證了強國復蘇的偉大歷史時期。作為一個中國人,她為此感到驕傲。
“世界在不斷變化,地球也縮小了。以前我們出國不是很方便,而現在出國交通都很發達。女兒給我辦過三次綠卡,叫我到美國去,我都沒去。我曾在美國住過一段時間,但還是覺得自己的國家好,因為自己的事業和生活都在這里,社會也在這里,美國畢竟是人家的國家。我也總相信,我們的祖國一定會越來越好,人民一代比一代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