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
時間:2024-02-04 09:54:11
無論是共生菌還是致病菌,當其具有數量優勢時,都會造成機體災難性感染。面對如此嚴峻的“戰爭形勢”,Th1細胞加入戰斗。它促進IgG抗體形成,同時分泌IFN-γ增強固有層巨噬細胞殺傷能力。當Th細胞在TGFβ和IL-6或TGFβ和IL-23環境中活化后,這些細胞轉化為Th17細胞(一種在腸道應對感染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Th細胞)。Th17是一種高炎細胞。其特征性細胞因子為IL-17,可從血液中募集大量嗜中性粒細胞(專門應對細菌感染的細胞)。Th17細胞分泌的細胞因子可增加腸道屏障效果-增強上皮細胞的緊密連接。同時可促進腸道上皮細胞產生抗菌肽和粘液,并有利于IgA跨膜轉運以及其載物(細菌)進入腸腔(通過排便排出體外)
腸道免疫細胞
腸道免疫系統另一個重要特點是其僅“就事論事,絕不牽扯其他”。固有層活化的DC遷移至腸系膜淋巴結,而不會進入其他淋巴結。腸系膜淋巴結活化的B細胞和T細胞嚴格蹲守在固有層,而不會進入淋巴循環系統(通常情況下,活化B細胞和T細胞都會進入循環系統,進而到達機體其他部位)。
輔助T細胞(Th)與樹突狀細胞(DC)之間的關系
Th細胞轉化為iTreg或Th17過程中都有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參與,類似的免疫環境,腸道免疫如何決定方向呢?確切的機制尚不清楚,但如你所猜測,固有層DC在“柔和”和“反擊”中起到重要作用。
小腸派爾結DC不斷攔截來自腸腔的抗原,這些抗原以胞吐方式通過位于派爾結頂部的M細胞進入固有層。一些固有層DC也能將其樹突延伸到上皮細胞以直接接觸腸腔內抗原。通過該機制,DC可以不斷從腸腔內“采樣”,用以決定免疫方向。
DC武裝有模式識別受體(PRR),可以識別菌體特征。一些重要的腸道致病菌,如沙門氏菌,具有鞭毛。鞭毛可以幫助它們在粘液中游動,從而到達上皮細胞。構成鞭毛的鞭毛蛋白,可被腸DC表面TLR5(一種PRR)作為危險信號識別。一旦識別,DC開始分泌IL-6。IL-6指導Th細胞轉化為Th17細胞。當然,如果不存在危險,腸道免疫就會保持冷靜,固有層DC也不會產生IL-6,Th細胞在TGFβ影響下成為iTreg。iTreg細胞壽命很短,正基于此,當DC覺察到危險信號時,才能實現iTreg向Th17細胞的快速轉變(調整腸道免疫方向,從免疫抑制到積極應對)。
腸道免疫作用
大部分情況下,共生菌和致病菌含有相同的分子特征,我們不清楚DC如何區分它們。或許因為不同的抗原成分被不同的PRR識別,從而引發不同的免疫結果。也有可能DC對共生菌和致病菌的反應相同,免疫方向取決于入侵的規模。無論如何,免疫方向的確切機制都是免疫學領域未解決的謎題。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通常被認為由針對共生菌的不恰當的炎癥反應引起。如果能更好的理解腸道免疫方向的機制,就能更好的應對甚至治愈這些疾病。